教研教改
友情链接
教研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研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整改方案
栏目:教研 作者:admin  来源:http://210.42.160.51:8089/   时间:2016-10-09 15:44:41 点击:

一、依据教材版本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课程相关教学文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完备的教学文件直接反映了课程建设的水平。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课程教学,我们将结合新版教材对课程标准、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及教案等文件进行进行收集整理与完善。

二、改革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程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课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课程。教师需通过一切可利用途径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理论的分析与把握。教师需认真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与现象,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这门课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内在的需求,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变成大学生自觉的行动、自主的行动。既克服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又克服忽视理论、只追求热闹的做法。教学中要既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他们信服,做到以情动人。教师需在讲授中启迪学生心灵的同时,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用心、用情,去关爱、体贴和帮助大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此外,教师还需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要的就是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将教材体系较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并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在理论精讲上下功夫;在材料精选上花气力;在学生行为养成上重引导。努力探索如“案例(或实例)导入+理论分析+问题讨论(或辩论)”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学习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学习模式。注重案例使用,在集体备课中就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实际,联系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恰当使用案例教学。本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课程,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

三、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增强课程与学生的切合度。

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总课时为36学时,共2学分。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广博的内容,以及教师如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讲出更加出彩的内容。因此,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切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强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环节。一是课内实践——认识性环节。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性环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人文素质课程,丰富的课外实践经验与体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