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友情链接
院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校馆合作,兔年谈“兔”听戏庆佳节
栏目:院部动态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2-12 16:52:47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黄雷文/图)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等多元文化元素为一体,已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兔年),“兔”在中国象征着祥瑞吉祥,从自然到文化,从天上到人间,有着绚烂多姿的文化寓意。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宣传海报)

为了丰富广大市民和青少年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社会文化氛围,激励更多的市民走进文博机构,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团队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继续携手,将“思政大讲堂”与“考古大讲堂”对接,发挥各自专长,共同策划开展“红红火火迎元宵,欢天喜地庆佳节”系列文博社教活动。

活动围绕“兔”元素主题,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手段,通过讲、演、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谈“兔”文物故事、演绎非遗经典、制作“兔”花灯,分享背后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经典和观众做朋友,尤其是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直播间截屏)

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元宵节,3000余名观众进盘龙城遗址博物院B站直播间与兔文物链接,参与戏曲非遗互动,约2.5万游客进入盘龙城遗址公园体验“兔”年元宵节。听戏曲、涨知识、模拟考古、制作花灯……多元化的体验活动让“兔”文物“活”起来,“兔”文化“火”起来。

2月4日上午十点三十分,农历正月十四,立春节气,“岁岁月圆花常好,年年华灯醉流光。元宵佳节即将到来,花灯如昼,芳春可赏,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卯开天门,兔迎万物” 的吉祥之意,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即将升起,一年中的美好也即将随着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姜玲老师与博物院宣教部主任宋若虹准时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B站直播间开讲,在线上与文博爱好者们共庆元宵佳节。

“中国的家兔是本土的吗?”“如果不是本土的,那大概是什么时候传入的呢?”“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兔主题文物是?”……她们以问题导入,从“兔”科普谈到“兔”文物,从各种形式的“兔”元素谈到“兔”文化内涵,从自然科学中的“兔”聊到文学、绘画中的“兔”及现代科技“月球车”玉兔1号、玉兔2号,为了避免观众疲劳,文物科普环节和文化展演两个环节交错进行。

在讲解完凌家滩玉兔、妇好墓玉兔、盘龙城文化的改制兔、周代玉兔等兔文物之后,姜玲老师为观众现场演绎传统京剧名段《贵妃醉酒》的“玉兔”,“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这是哪部经典?哪个门派的代表作?”“古代为什么以玉兔代称月亮?”“女主角杨玉环自诩为嫦娥,兔子是什么时候成为嫦娥的“宠物”,上月球“捣药”的呢?”。姜玲老师频频与观众互动,介绍京剧非遗文化知识,讲、演的同时穿插问题有奖问答、“票友”连麦学唱。

一个半小时的直播,时间虽然不长,观众们“听戏曲 涨知识 迎佳节”,收获不少。姜玲老师在直播进入尾声时谈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过新年听大戏,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所谓‘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丰富着国人的日常生活,曾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最喜欢的娱乐休闲方式,是国人的精神源泉。在文化多元的当代,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但我相信,戏曲不会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它最真实沉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沉淀着世世代代民间社会的道义和审美选择。”她倡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放慢脚步、静静地听一段戏曲,感受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从中尝试体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现实生活悸动,获取心灵滋养。

线上活动第二天,18个甄选家庭到博物院线下参加了“探方模拟考古、猜灯谜、制作兔年花灯等活动。此次主题实践活动,多个板块内容,好看、好玩、有趣的非遗项目齐聚一堂,让市民共享非遗之美,体验博物院的文化气息、精彩创意和人文关怀,让春节更有年味、更有趣味、更有文化味,增强了大家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知感和自豪感。